中联混凝土:应势而变
2013年,中联重科“连续级配式混凝土搅拌楼”这一改变产业格局的产品成功上市,在随后的市场推广中获得用户的认可,无一不彰显了中联重科在中国乃至全球混凝土机械行业的领军者地位。销量的提升是中联重科科技创新技术的革新,产品价值边界上的延展和提升才是中联重科获得更加长远、持续、强劲的续存与发展。
在工程机械产业中,混凝土机械领域是一个体量相对庞大的行业,但要牢牢守住其中的位置,却并不容易。中联重科集团旗下最大的事业部,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无论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国际化深进、内部改革等方面都充当着整个中联重科集团的典范。而依托集团和自身优势,中联混凝土机械公司在将自己推入快速稳健发展平台的同时,也为集团战略目标的落定贡献力量。
变革推动未来
2013年7月,在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中国路面机械网记者采访到了中联重科副总裁、混凝土机械公司总经理陈晓非先生,深刻的了解到了中联重科从创办到发展20年的艰辛与不易。
“这些年我们的步子跑得太快了,行业遇冷,无论是对于整个工程机械行业还是中联重科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内部调整机会。为此,中联重科集团已经确定由管控型朝投资型方向转移。各分公司与集团之间的关系由2002年确立的模拟事业部制转向模拟股份关系。各事业部将与集团进行三年一签合同,这也意味着各事业部无论在发展战略的制定、财务、管理结构上将更加独立,这样更有利于各事业部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事实上,这些年,中联重科的每一次大的战略变革都为公司快速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谈及这些年集团的一些重要战略调整时,陈晓非打开了话匣子。
中联重科成立以来,第一次大的腾飞是成功上市。虽然从现在来看,上市之后的中联重科也仅仅几个亿的销售规模,但上市为中联重科带来了管理、制度体系上的规范化,并且中联重科从此每年保持着60%以上的复合增长,这一增长速度持续了十几年。第二次的变革从2005年开始,2006年正式推进事业部制变革。从管理口、组织结构上切入,中联重科集团将原来以职能板块(营销板块、生产板块、财务板块等)转变为以产品板块划分组织结构的事业部制。在各事业部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经营框架下,无论是组织效率、人员积极性都得到了本质提升,中联重科的再次腾飞也就不足为奇。“拿我们的混凝土板块来讲,公司从2006年的年销售额不到12亿元突增至2012年的250亿元以上,”陈晓非说。
当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持续了数年的高增长突然遭遇急刹车时,行业原本因为市场狂热而掩盖的诸多问题纷至沓来。但对于中联重科这艘巨舰来说,如何保持公司未来持续、长远、稳定的发展?新的变革势在必行。陈晓非表示:“从2013年开始,中联重科集团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部署。集团提出了‘4+1’的战略实施方针。即继续做大、做强工程机械板块;向环境产业板块全面深进(公司旗下环卫机械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积极拓展农业机械板块,向高智能、前景广阔的农业机械产品进发;切入重卡板块(中联重科本身是这一领域的采购大用户,在这一领域,中国目前还处于从轻卡向重卡转变的阶段,由于大功率发动机的制约,其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中联重科正是看到这一市场存在的巨大潜力)。在4大板块同时并举的战略契机下,搭建‘1’个覆盖所有中联客户,为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金融服务板块。”
不仅集团在变,中联重科各事业部也在积极进行内部优化调整,而作为集团旗下的龙头企业,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的变革尤为深入。“就像当年集团按照产品板块组建事业部一样,现在的混凝土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每年数百亿元的销售规模,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流程管控能力、组织效能,混凝土机械公司按照细分产品划分为泵车、搅拌站、搅拌车、干混站、机制砂板块。每一类细分产品都有专门的人负责生产、流程管理、质量监控等,以保障我们的产品精益求精。”陈晓非如此说道。“变革之前,原有的组织架构虽然流程在变,但是人的观念没有实质性变化,就好比身上的脐带没有剪断,依赖的成分还在。变革之后,混凝土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要适应新的变化模式,因为只有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我们面临的困难才能逐一破解。”对于变革的缘由,陈晓非如此解释道。
产品革新永不止步
近年来,在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的全面起跑,为中联重科未来在全球持续、快速发展增添了有力的砝码。但陈晓非仍然坦言压力很大。在目前的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中联与他的同城对手很难说谁占据绝对的领先,双方基本处于竞争的胶着状态。在这样激烈甚至有些残酷的竞争态势下,要稳踞领先,其中的秘诀在陈晓非看来,不外乎“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掌握领先的技术及对用户差异化需求的敏锐捕捉”。事实上,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上,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可谓步步为营。利用对CIFA的并购,中联重科对混凝土机械产品进行了结构优化,使长臂架泵车占比大幅上升,并在融合和再创新CIFA轻量化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先后开发出了80米以及101米混凝土碳纤维臂架泵车等一大批刷新吉尼斯纪录的世界顶尖产品,从而牢牢占据了行业技术的制高点,增加了产品的高附加值和毛利润空间。陈晓非告诉我们:“中联重科平均每天就有一项新技术、新产品诞生,每年新产品对销售收入的贡献率超过50%。”可以说,在2013年行业普遍低迷的态势下,手握创新利器的中联重科再次发力显得“举重若轻”。
2013年4月,中联重科最新研制的全国首个连续级配式混凝土搅拌楼在贵阳市建成投产。这是中联重科采用碳纤维技术带动世界混凝土装备轻量化变革以来,在混凝土装备领域掀起又一次技术革命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用陈晓非的话说,这是“商品混凝土的一次革命”。据了解,连续级配式混凝土搅拌楼为企业和产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按照功能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砂石整形系统、骨料输送系统、搅拌系统。这在提高混凝土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水泥用量,并且有效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和抗压强度等关键性能指标。在连续级配式混凝土搅拌楼解决方案中,中联首创砂石整形系统,可以有效的对原材料进行破碎、整形、筛分,规范了骨料的粒形、粒径,从而生产出连续级配、规整粒形的高标准骨料,实现混凝土生产的“最小空隙”原则,在保证混凝土质量稳定一致的前提下,达到混凝土骨料的最大密实度。众所周知,承载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指标的主材就是砂石骨料,而只有“最小空隙”的骨料级配,才能实现较少的水泥和砂的用量,尤其是在高铁等高性能混凝土应用领域,减少水泥用量,反而会增加耐久性,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由现在混凝土的70年提升到100年。
“本套系统的建成投产,实现了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促进了行业和人类的和谐发展,同时把制造混凝土最先进的工艺带给整个行业。”在几个月前的产品投产仪式上,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混凝土机械分会秘书长盛春芳曾如此评价中联重科这套具有革命性的连续级配式混凝土搅拌楼。
尽管中联重科在技术研发、产品革新上已全面处于行业甚至国际领先地位,但陈晓非仍指出,整个中国混凝土机械的发展还是处于由大到强的转变阶段,如关键零部件、产品在可靠性、节能、环保以及智能化、信息化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面对海外扩张的趋势,中国企业更应该在破除瓶颈方面有所作为,全面增强我国工程机械的国际竞争力。中联重科希望在混凝土机械关键技术上再实现突破,在整合全球资源上提升能力,在全球化服务上提高水平,真正做到国际领先。